晋襄公执政时期,楚国爆发了严重的内乱。楚成王年事渐高,却迟迟不肯离世,他的太子商臣等人等得焦急,于是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,最终将楚成王废除,夺取了王位。商臣继位后执政十多年,最终病逝,其子熊旅继承王位。这个熊旅,正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楚庄王。
初登基时,楚庄王还显得相当年轻,朝中大臣纷纷对他不服,态度强硬。面对朝臣们的挑战,楚庄王并未强硬对抗,反而沉迷于后宫享乐,对朝政漠不关心。时间一晃三年,朝中一些大臣看不下去,便找到楚庄王,向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:楚国有一种鸟,三年卧在朝堂上,既不飞翔也不发声,这到底是怎样的鸟呢?
楚庄王听罢,意味深长地说:“这鸟非同小可,三年不飞不叫,不过是在积蓄力量,待蓄势完成,必定一飞冲天,一鸣惊人。”由此,“一鸣惊人”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。果然,讲完这个故事没多久,楚庄王便以雷霆手段肃清了朝中反对派,亲自掌控政权。
展开剩余67%当时,齐国正陷入内乱,晋灵公与辅政大臣赵盾为了权力角逐,局势紧张,而楚国则在楚庄王的带领下逐渐统一内部,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展势力。齐国因自身困境不便插手,而晋国却不愿眼看楚国北上,于是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5年,晋楚两国连发四次大战。最终,楚庄王凭借最后一次邲之战的胜利,成功加冕霸主之位。
但实际上,楚庄王走到这一步并非轻松之举。四场战争中,楚国赢了两场输了两场,真正决定霸权的仅是邲之战的漂亮胜利。换句话说,楚国当时的整体实力甚至不及楚成王时期,只是意外击败了晋国,才得以成为霸主。之所以是楚国而非晋齐当霸主,主要是因为晋国和齐国相对更弱,而西部的秦国则仍被限制在封闭的局势中,给了楚国机会。
那么,这真的是实力的较量吗?答案并非如此简单,而应从时代背景来理解。齐桓公被誉为第一代霸主,但他一生几乎没有真正打过大规模战争。齐桓公更多是欺凌小国,讨伐游牧民族,最大的一场与楚国的对峙还未真正开战。晋文公作为第二代霸主,也只与楚国交锋过一次大规模战争,而且据传楚国当时兵力不足,晋文公的胜利带有些“不光彩”的意味(这并非我的看法,而是坊间流传说法)。
由此可见,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代霸主的称号,得来相对轻松。反观楚庄王,他与晋国的战争持续了十余年,真刀真枪的交战,却被戏称为“莫名其妙”的霸主,颇令人疑惑。为何会这样?
如果把争霸比作选秀,齐桓公时代相当于海选,参赛者良莠不齐,他轻松胜出。晋文公时代则进入复赛阶段,竞争更激烈,但仍有不少幸运者得以晋级。到了晋襄公时期,则进入了淘汰赛初期,秦穆公虽极力努力,却始终无法冲破晋国的重围。若将秦穆公的秦国放到齐桓公时代,或许秦穆公才是当时的霸主。
到了楚庄王时代,竞争更加白热化,虽名义上拥有霸主称号,但其实与晋国打得难解难分,胜负难分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楚庄王是当之无愧的霸主,但同样要承认,中原地区已经无法再出现齐桓公那样独揽天下的大国。
因为在楚庄王时代,秦、晋、齐、楚四国强势并立,形成了格局分明的四足鼎立。正是在晋楚大战的同时,齐国逐渐从内乱中恢复元气,重新加入了争霸的行列。这样,春秋时期的第一次争霸高潮正式拉开序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鼎配资-配资好评股票配资网站-配资炒股股-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