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星新闻 | 原标题:印记|这座“无名英雄纪念碑”以他为原型,离世前他写下四个字:永远爱国!
▲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“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”
“爹,你在看啥子?” 1999年夏末,张光秀坐在弟弟驾驶的车上,经过成都万年场路口时,坐在副驾驶上的父亲突然挺直身子,脖子伸得老长,像要把整个上半身探出车窗。她顺着父亲目光看去——路口转盘中央,一尊持枪冲锋的士兵雕像巍然矗立。 “那个雕像是照着我塑的。” 父亲的一句话,让车里炸了锅。“照着你塑的?那你说说,穿的是啥?”张光秀脱口质疑,众人七嘴八舌地盘问着塑像的细节。“穿的是单衣、短裤,脚上穿草鞋、打绑腿,胸前挂手榴弹,背上是斗笠和大刀。”张朗轩轻声说。回到家,这位耄耋老人抄起拐杖,跨步、俯身,比画出跨步冲锋的姿势,眉宇间仍是当年出川时的少年意气。 那天,张光秀第一次知道,儿时记忆中熟悉的“无名英雄纪念碑”,塑像原型竟是自己的父亲。这座如今静立于人民公园东门广场的雕像,将1937年的那个秋天永远定格——川军将士脚踏草鞋、身着单衣奔赴沙场,在破碎的山河上,他们目光如炬,昂首冲锋,以血肉之躯筑起家国屏障。 单衣草鞋赴国难 1937年9月5日,成都少城公园(今人民公园)内旗帜翻涌,人声鼎沸,“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将士大会”在此举行。秋风萧瑟中,几十万川军身穿破旧的军衣,踏上了出川抗日的征途。那天,成都街头挤满了送行的百姓,穿长衫的老翁、抱孩子的母亲,把公园围成一圈又一圈。
展开剩余80%▲成都民众欢送出川将士
张朗轩那年24岁,是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45军125师373旅745团3营的传令班长。多年后,女儿张光秀随口问父亲:“你出川抗日的时候,跟奶奶告别没有?”“咋个没告别哦,她哭得好伤心哦。”张朗轩说。 “那你没想过不去啊?” 父亲突然提高了嗓门:“咋能不去呢?那个时候国家受难,我们巴不得要上战场!”从山西东阳关山头到滕县城墙,从淞沪战场到缅甸雨林深处,340万川军转战大半个中国,凭着简陋的装备,践行着出征时“日寇不退誓不还乡”的誓言。
▲本地报纸刊登川军出川抗日的报道
1944年,抗战胜利前夕,成都市社会各界呼吁和发起了募捐运动,修建一座“无名英雄纪念碑”,特别邀请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设计,并取名为“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”。 时任成都市市长余中英提议从川康绥靖公署警卫团选拔模特,经三轮筛选,张朗轩因亲身参战经历被选中。雕塑过程中,刘开渠特意把士兵塑成短裤、草鞋、绑腿,胸前挂手榴弹、子弹袋,背后背斗笠、大刀——正是张朗轩当年出川时的全套行头。 1944年7月7日,“无名英雄纪念碑” 在成都东门城门内落成,成为川军抗日精神的象征。 寒冬里的“热汤圆” 在成都人心里,“无名英雄纪念碑”从不是一座冰冷的塑像。 据张光秀回忆,成都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:1944年的寒冬腊月东门城门洞,汤圆摊的老汉正要收档,忽见一个穿单衣、打绑腿的小兵踉跄而来,他嘴唇乌青,草鞋烂得只剩半截,问有没有吃的。老汉没多问,舀了满满一碗滚热的汤圆递过去,小兵埋头便吃,肚子简直就没有底,吃了一碗又一碗,老汉正想问他“够不够”,抬头人却不见了。 第二天一早,街坊发现纪念碑塑像嘴角上凝着一层白霜,像是一层白白的汤圆粉,消息传开,满城垂泪。“天冷了,娃娃莫饿到,吃饱了再上战场。”自此以后,冬至本地百姓以汤圆祭奠“无名英雄”的传统流传开来。 “出川后已经十月了,北方冷得打抖,我们还是穿单衣。”张朗轩后来回忆,“草鞋走烂了,就把裤子撕下来包脚。”单衣、草鞋、汉阳造,川军一开始被称为“叫花子军队”,却在滕县打出了名声。“我们的武器没有日本人好,大家都是拿命去拼,打死一个保本,多杀一个就赚一个。”
▲回想起父亲出川抗战的场景,张光秀眼含热泪
张光秀回忆,张朗轩晚年时总想起1938年3月的滕县保卫战,那场战役后,他们营300多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了下来。“整座山烧红了,前面送饭的炊事员突然浑身着火!”张朗轩时任传令班长,在燃烧弹点燃的山野间奔走传达作战指令。“战友就在我眼前烧成火人,怕暴露目标,一动不敢动啊……”“夜里,弟兄们枕着尸体睡,子弹从耳边呼啸,第二天踩着血泥继续冲锋。” “永远爱国” 2007年8月13日傍晚,成都暑气未退,94岁高龄的张朗轩却早早穿上了那件洗得发白的军绿色衬衫。女儿张光秀蹲下来替他系鞋带,听见父亲一遍遍地问:“几点走?莫迟了。”其实,离塑像正式吊装还有整整一天。 次日晚上,人民公园东门外拉起警戒线,吊车轰鸣。张朗轩被家人搀着,一步一顿地走到警戒线边。塑像落地那一刻,老人突然挣脱搀扶,拄杖立正,用尽全身力气举起右手,敬了一个颤抖却标准的军礼,嘴里念叨:“这下好了,回家了,不走了。”
▲2007年8月15日,张朗轩向安放在人民公园的纪念碑敬献花篮
从1944年东门城门内,到1965年因交通建设被拆,再到1989年在东门万年场重建,直至2007年迁回人民公园——这座三易其址的塑像,每一次挪动都像一次漫长的行军,始终牵动着老人的心。 “除了数易其址的雕塑,父亲晚年最挂念的,还有一枚迟迟不到的纪念章。”据张光秀回忆,2005年5月,张朗轩从新闻里听说国家要给参与抗战的老兵颁发纪念章,从此他便每天坐在窗边等着邮政员上门。“12月的一天,他忽然问我:‘纪念章咋还没发下来?’看着他那双浑浊却执拗的眼睛,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轻声说‘应该快了’。” 纪念章终究没等到。2008年12月24日,张朗轩在睡梦中离世,那枚纪念章也成了张光秀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。整理遗物时,张光秀发现一张父亲手写的纸片,上面写着:“永远爱国”。那一刻,她忽然明白,父亲把最后一道命令交给了自己——替他,也替那些同样没等到纪念章的老兵,完成未尽的心愿。
▲张朗轩手写的纸片,上面写着“永远爱国”
父亲逝世后,为了更加全面、系统地搜集梳理抗战老兵资料,2010年张光秀加入了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。十多年间,她与同事们跑遍全川,为抗战老兵补录口述资料、申请生活补助、申请纪念章。“做得最多的事,就是帮老兵申请纪念章,”她说,“我太知道,那枚奖章对他们意味着什么,那不仅仅是一枚奖章,更是国家对他们的认可,是他们未曾被遗忘的证明。”
▲张光秀向“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”敬礼致敬
2015年,张光秀提前接到任务:推荐一批仍健在的川籍抗战老兵参加纪念抗战胜利阅兵仪式。张光秀和同事们把多年积累的档案重新翻遍,最终选出16位符合条件的老兵。名单送上去后,经过层层遴选,最终5名川籍抗战老兵和4名英烈子女登上了受阅车队。 2015年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,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。当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的抗战老兵乘车方队出现在直播画面时,张光秀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——“如果父亲泉下有知,一定会很高兴,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。” 2020年,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、遗址名录,“川军阵亡将士纪念碑”入选其中。如今,张光秀在公园、学校、书店,一遍遍讲述着父亲与战友们出川救国的故事。 “无名英雄纪念碑”脚下,四季鲜花不断,每次经过,她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当年那句低沉的川音 ——“这下好了,回家了,不走了。”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:黄佐春 责任编辑:刘亮
发布于:陕西省九鼎配资-配资好评股票配资网站-配资炒股股-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